查询间隔10秒
环境保护不容数据造假
来源:河南法制报  时间:2023-10-24 08:34:05  
10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4件依法严惩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犯罪典型案例,通过基本案情回顾、行政调查和刑事诉讼情况说明等,分析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新类型、新手段,进一步彰显了相关部门打击污染环境犯罪的决心和态度。

10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4件依法严惩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犯罪典型案例,通过基本案情回顾、行政调查和刑事诉讼情况说明等,分析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新类型、新手段,进一步彰显了相关部门打击污染环境犯罪的决心和态度。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的案件犯罪手段升级、方式隐蔽,有别于以往直接排放或通过暗管偷排污染物;有的案件行为人实施了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私设暗管排污、超标排污等污染环境的行为,多个行为均构成犯罪;有的案件涉案人员反侦查意识强,获取关键证据较为困难,污染环境犯罪案件犯罪方式更加隐蔽,如何发现违法犯罪线索成为依法打击的重中之重;有的案件涉及如何准确追究重点排污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等问题。
      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公信力,其质量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我国环境监测系统成立40多年来,经过长期发展和逐步完善,已基本做到组织机构网络化、监测分析技术体系化、监测能力建设标准化,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总体客观真实,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基本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但是,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企业追求不法利益最大化等原因,采用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手段逃避环保监管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查处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269起,合计罚款2000余万元。
      事实上,仅罚款起不到震慑作用,解决不了源头犯罪问题。
      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犯罪行为的危害不言而喻,不仅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且通过隐形的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害,同时也严重挑战了国家的执法司法权威,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的公信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三大攻坚战中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事关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美丽中国建设任重道远。
       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动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各个有关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职责的执法司法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用力,动员社会参与,拓展线索来源,加强案件线索信息研判,在提升打击治理实效、做实做细行刑衔接等方面深化执法司法联动,进一步推进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重点行业领域环境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
      各执法司法部门要严格履行法律职责,落实协同高效的合作联动机制,不仅要加强常态化法治宣传和日常监管,而且要着力破解案件办理中的难题,研究破解监管漏洞,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做到有效治理和依法治罪并重,形成全方位、无间隙的法治治理局面,合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绿水青山。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