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河南日报:丹江碧水情悠悠(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来源:本站  时间:2022-05-13 11:08:30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淅川县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他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9.jpg

    在丹江口水库库区,工作人员正进行水质监测。杨振辉 摄

足迹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淅川县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实地察看引水闸运行情况,随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他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要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用水总量控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让沿线群众喝上放心水”

讲述人

黄进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

去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察看现场取水水样。我有幸向总书记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质监测工作。

当时,在船的第三层甲板上,我和同事们正在采集水样,总书记走过来问我们水质情况怎么样。

总书记和蔼可亲,满面笑容,一下子打消了我的紧张情绪。“我们现场采集了两项数据,一项是溶解氧含量,另一项是酸碱度。溶解氧含量应该在Ⅰ类标准,南水水质也一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我自豪地回答。

这一席简短的对话,极大地振奋了我们扎根水源地一线、守好一库碧水的士气,更增强了我们做好水源地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一年来,我们监测中心努力寻求突破,特别是在监测应急能力提升方面成效显著:实验能力实现突破,资质认定项目增加到122个,新增监测方法17个;科研能力实现突破,成功申报立项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2个,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丹江口库区水生态监测调查项目,对库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开展了监测调查;项目建设实现突破,顺利实施了水质和水生生物监测能力提升项目、水质全自动分析仪采购项目、实验室门禁系统建设项目;应急能力建设实现突破,购置了无人机多光谱水质扫描系统、无人船水环境走航系统、细菌快速检测仪、便携式测油仪、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水质多参数分光光度仪等。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监测部门,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稳“一渠清水永续北送”重大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对20个水源地水质断面的全天候实时监测预警防控,做好丹江口库区、汇水区和主要河流、重点部位、水面陆地立体化、全覆盖监测监管,确保数据“真、准、全”,让沿线受水群众喝上放心水。(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整理)

“让科技赋能库区水质安全”

讲述人

许信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科研室主任

去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渠首,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能够见到总书记,我非常激动,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当时,我负责在第三层甲板上取水样并现场测试水样的酸碱度和溶解氧含量。

总书记拿起放在桌台上的水容器,对着太阳照了照,说水质不错。我顿时感到身为一名驻扎在丹江口库区的一线环境监测人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年来,我的岗位由采样科调整至科研室,监测中心的科研工作也有了新突破: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丹江口库区水生态监测调查项目,对库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进行监测调查;与郑州大学共同举办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学术交流会,签署“郑州大学野外实习基地”“郑州大学·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协议;2021年申报立项2022年度省级科研攻关拟支持项目2个,分别是“基于eDNA的浮游生物群落动态变化以及对理化环境因子的响应”“基于多源数据的丹江口水源地水华遥感监测与风险预警研究”。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履职尽责,扛牢“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持续坚持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让监测工作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把好质量关,对每一个监测数据负责,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不断丰富生态环境监测业务知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增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监测、预警、应急能力水平,防范各类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提高科研能力,让科技赋能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和水生态保护。(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整理)

“誓做水源安全的忠诚卫士”

讲述人

严聃桢 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采样科副科长

去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从见到总书记的那一刻起,我的心情一直比较激动,一方面是感觉很荣幸,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当天采样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船只高速行驶,在非静止状态下采集水样,采样器所遇阻力较大,水样无法正常取出怎么办?

从第一层甲板到第三层甲板,高落差运送水样,水样有洒落怎么办?

采集器脱落怎么办?

取水量太少怎么办?

在采集水样时,我们小心翼翼,努力不出任何差错,圆满地完成了采集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下船时,向我们挥了挥手。那一刻,阵阵暖意涌上心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水质的保障极为重要。我们团队承担起了水质监测任务,是水库的“水质医生”。

丹江口库区,一共有20个水质手工监测点位和14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分别在环库区以及丹江河、老灌河、淇河3条河流入库口处。采样员要到指定监测点位采集水样,以便后续实验分析水质情况,确保千家万户的饮水安全。

监测水质是和大自然打交道,冒严寒顶酷暑是常有的事,而冬天的渠首最难“交朋友”。

每逢大雪封山,去点位采样的路最难走,岸边石头都结了冰,人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到水里。好不容易采到了水样,监测仪器也常被冻得不听使唤,只能抱着水样人工“加热”。若是遇上水质自动监测浮标失灵,还要跳进刺骨的河水中维修。

虽然辛苦,但我时常感到自豪和欣慰。

“守好这一库碧水”,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誓做水源安全的忠诚卫士——面对采样时复杂的环境,克服困难,确保采集的水样具有代表性;在水质监测分析的过程中精益求精,以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确保数据的准确;不断学习更先进的采样技术、监测方法,为水质监测工作打好坚实基础,让沿线受水群众喝上干净放心水。(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整理)

相关新闻

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本报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初夏时节,蓝天白云之下,位于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渠首枢纽,清澈的丹江水顺着长渠一路向北……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向北方安全输水超470亿立方米,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水质状况优良。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实地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和丹江口水库,明确指出,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一年来,淅川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水质保护、绿色发展”主线不动摇,多点发力、精准施策、主动作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铁拳打非治违

淅川县成立“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工作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政委、县长担任指挥长,县纪委监委、县效能服务中心、县公安局、县库区综合执法大队等组成联合督查组,对问题点位整改情况全程跟踪,督促乡镇按照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意见高标准整改到位,对逾期整改不力的,及时立案查处。

通过努力,去年,淅川县完成长江委交办库区“打非治违”整改119处。今年长江委反馈淅川疑似问题764处,淅川县会同长江委核实问题点位497处。截至4月21日,已整改问题点位493处,各项拆除损失达5.6亿元,直接拆除费用达4700万元。

水质保护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淅川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实施跨部门跨区域水环境联合执法监管,着眼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水质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日常巡查、综治联防、应急处置、联席会商等水质保护长效机制,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治水。

构筑绿色屏障

“坡陡沟深,机械上不去,我们就肩挑背扛运苗运水上山……”5月10日清晨5点,在马蹬镇葛家沟村的荒山上,造林队长李国峰驾着装满树苗的三轮车,带着30多名造林队员,扛着树苗,拿着铁锹,开启了一天的造林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淅川县植被覆盖率低,生态基础脆弱,石漠化严重……在保水质护运行这项政治任务面前,淅川县迎难而上,坚持“生态立县”,始终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坚持造管并重,培育示范,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3.2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建成了总面积达19.5万亩的库周生态隔离带。截至目前,该县森林覆盖率已达49.7%,5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为持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该县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及水污染防治等水保项目,对全县73个中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总面积达1130平方公里。

水源地特殊的区域位置,决定了淅川独特的生态发展之路。目前,该县软籽石榴、杏李等林果种植面积达23万亩,金银花、迷迭香、丹参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高标准建成3000亩以上生态产业基地14个,食用菌年产量6000万袋以上,既绿了荒山,又富了群众。

一库清水,千里碧波。淅川县将继续扛稳保水质护运行重大政治责任,砥砺奋进,绘就“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壮美画卷。

专家点评

守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龙头”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渠首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梁宇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视察,后又在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擘画宏伟蓝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一年来,公司全体干部职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南水北调“国之大事”“四条生命线”的具体要求和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一期工程通水7年多以来,惠及沿线4省(市)24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7900万人,为沿线人民提供了优质水源,为地方复苏河湖生态提供了有力保障,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龙头”,建成以来,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央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南水北调这一“大国重器”的亮丽名片。

陶岔渠首地位紧要,守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个“水龙头”意义重大。截至5月12日8时,通水以来累计入渠总量近477.85亿立方米,渠首段累计安全运行2708天。陶岔渠首水质监测指标20项,其中参评指标17项:Ⅰ类16项、Ⅱ类1项,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段工程正处于大流量输水期,确保安全输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重点围绕安全供水,对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严,落实问题查改,消除风险隐患,切实维护南水北调“三个安全”,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本报记者 谭勇 整理)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