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晚报:图解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本站  时间:2021-02-05 11:24:56  
2月3日,新郑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新郑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宏伟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新郑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郑将怎么干?

2月3日,新郑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新郑市人民政府市长马宏伟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新郑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新郑将怎么干?

2020年是新郑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郑州市委“南动”要求,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遵循,大力实施“九项工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六稳”“六保”,克难攻坚、拼搏进取,较好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记者 杨宜锦

2020年政府工作回顾

1

调结构促转型 发展质量实现新提升

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8.6亿元,增长4.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6亿元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升至第29位

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年居全省县(市)首位

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

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

规划建设6.7平方公里电子信息产业园

建成全省首家电子信息专业污水处理厂

招引奥飞5G大数据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7个、总投资126.7亿元

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5家、展示板挂牌企业35家

商标拥有量1.64万件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高端商贸物流业持续壮大,完成增加值164亿元

民生电商产业园主体竣工,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

成功举办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黄帝千古情正式运营

创建省级旅游特色村2家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房屋交易面积310万平方米,均居全省县(市)首位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粮食总产量达25.5万吨;“菜篮子”“粮袋子”保障充足。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8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427家、71家,农业规模经营户达1020家。

2

强功能提品质 城乡面貌实现新改观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优化

实施城市建设提质项目93个

新改建农村公路31条46公里

铺设城市管线248公里

新建公厕50座、垃圾中转站16座

施划停车泊位4900个

新增优化公交线路20条

建成公交场站3个

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建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区4个、示范村11个、示范街道15条

完成1.2万户改厨改厕改水

改造老旧小区37个,加装电梯35部

建成安置房5432套63.7万平方米

网签安置房4969套,9547名群众入住新居

新创(复审)郑州市卫生村(社区)27个、卫生单位15个

整治28个计划拆迁村,打造4个特色保留村

新造林1.5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

新建提升G107改线段等生态廊道7条1.2万亩

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3处33万平方米

创建郑州市级以上森林乡村19个、森林特色小镇3个

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落实“用脚步丈量城市、乡村”工作法,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400余个

深入推进“路长制”

着力整治城市顽疾,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行,道路保洁覆盖率、垃圾清运率保持100%

3

抓改革促开放创新 发展活力实现新增强

重点改革扎实推进

全省首家引进智能政务服务工作台,在郑州县(市)率先建成24小时政务自助大厅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61个工作日以内

在全省率先建设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平台

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77个村(社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

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盐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开放招商成效明显

签约产业项目19个,合同金额283亿元,10亿元以上高质量产业项目4个

外贸进出口完成5.4亿元

实施“故里英才引进计划”,引进硕博士102名

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

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家、科技型企业53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

新增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9家

新申请专利1432件、转化科技成果20项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13%

全市创新创业载体达34个

在孵企业(团队)1060家

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万户

好想你、正商置业、华南城等纳税超亿元

4

补短板强弱项 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

全市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8个郑州市级低收入村、4个扶贫任务较重的面上村全部脱贫出列

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约2700元增长至约1.3万元

为南召县投入财政资金9980万元,助力脱贫摘帽

污染防治深入推进

圆满完成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国控断面水质优于国家考核目标

着力打造生态水系

全市日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达27万吨

连年评为郑州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先进单位

持续推动生态修复

“三山”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

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

深化平安新郑建设

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严厉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商品住房去化周期处于合理区间

省、郑州市交办问题楼盘全部化解

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畅通信访渠道,化解矛盾纠纷,越级上访人数下降50%

5

惠民生促文明 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730元、1095元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现全覆盖

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7444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7762人

新开建棚改住房1632套,为105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补贴

新建提升敬老院10所,建成城乡养老服务设施11个

为6.2万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0所

移交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87所

学前教育普惠率升至96.8%

中小学午餐供应和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

龙湖片区4个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

市公立中医院快速推进,创建郑州市示范中医馆3家

创成省级健康乡镇6个、健康村(社区)7个、健康单位2个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试点建设有序推进

开展惠民演出668场,图书档案方志馆加紧建设

新建足球场13个、全民健身路径10条

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双拥”工作持续深化

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200余人次

5万余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行动

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达285个

郑州市级文明乡镇覆盖率100%

《新郑年鉴》获全国第七届地方志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

市级公益性公墓和10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稳步推进

“十三五”主要成就

地区生产总值较“十二五”末提高133亿元,增速位居郑州六县(市)第一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分别由2015年的60亿元、41.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2.6亿元、56.9亿元,总量连续8年稳居全省县(市)首位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9亿元,是新郑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由2015年的第57位攀升至第29位

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总体评价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

龙湖镇连续5年全省唯一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招引传化中原物流小镇、宋城·黄帝千古情等知名企业项目127个

构建了电子信息、健康食品、高端商贸物流为主,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高端文旅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的现代产业体系

被评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县(市)

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1:57.6:39.3优化为3.2:40.8:56

新型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累计实施城市建设提质项目318个

新建提升城乡道路214条413公里

改造提升老旧小区63个

80余家企业总部和综合商业落户新区

建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区4个、示范村33个、示范街道37条

完成4.2万户改厨改厕改水

10万余名群众入住新社区

完成新造林7.6万亩

建成轩辕湖湿地公园、洧水公园、十七里河湿地公园等大型城市公园13个、多功能街头游园43个

全市森林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31.4%、36.5%,较“十二五”末提高2.4个、16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较“十二五”末提高9.7个百分点

被评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

发展活力迸发

173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一次办成”,网上可办率达100%

五年利用外资10.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4.4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1倍、2.3倍

拥有大中专院校24所,培育创新创业平台34个,16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市场主体达9.3万户,是全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进驻银行最多,市场主体总量最大的县(市)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737.6亿元、649.8亿元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科技型企业157家、郑州市级以上研发中心15家

全省唯一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试点

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累计投入民生资金394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3倍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5年净增10056元、7765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1.56:1缩小到2020年的1.48:1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55所

新增优质学位10.2万个

高考一本上线平均率达29.8%,较“十二五”时期提高11.6个百分点

15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

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连续29年保持郑州县(市)领先位次

投入运营市公立人民医院

新郑豫A牌照小客车在郑州范围内高速公路实现政府付费、个人免费

城市影响力显著扩大

成功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文化国际论坛、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等备受关注的重大活动

2021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1年新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前列、作表率。

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发展,加快构筑发展新优势。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认真落实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层次水平。

壮大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完善大中小微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大对“30强”“30优”企业帮扶力度。

持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研究出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紧盯主导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科学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

推进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二次创业”。优化主导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聚力城市品质提升

在打造一流中小城市上走前列、作表率。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郑州南部新城提质规划、新郑新区扩区规划和乡村试点村规划,修编完善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海绵城市、生态文明等专项规划。

高品质建设现代化城市。竣工通车鼎坛南路等6条道路,启动18个老旧小区改造,建成辛店靳沟等社区8个。完善龙湖区域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等民生服务功能,有序推进龙湖西部水厂、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招引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精品民宿、星级酒店等高端服务业。

精细化推进城市管理。围绕“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目标,下足绣花功夫,严格落实“路长制”“街长制”,常态开展城市“大清理、大清扫、大清洗”行动。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深入实施“畅通新郑”工程,着力打造内联外畅、高效衔接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在增强内生动力上走前列、作表率。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一张网”“一体化”建设运营,改革投融资平台,成立新公司,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

扩大高水平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扩大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对外合作,加快产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升级。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发挥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基金作用,开展资本招商,提供招商项目融资服务。

狠抓生态环境保护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上走前列、作表率。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高标准治理双洎河、暖泉河、潮河等河流,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调蓄工程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等项目。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确保安全利用率100%。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持续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强力推进中华路公园和苇河湿地公园建设。

健全生态文明体系。强化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持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建设。

传承弘扬黄帝文化

在彰显特色文化魅力上走前列、作表率。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精心组织开展一批惠民利民实践活动。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研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推进乡镇、村志编纂,大力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进后端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完成博物馆预防性文物保护工程,加快推进高拱墓环境整治,启动《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加强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展示。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前列、作表率。

提高现代农业质量效益。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农村耕地抛荒、撂荒整治,防范种植养殖业疫病灾害,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坚持城乡融合、文旅农旅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美丽乡村品牌,扎实开展全省饮用水地表化试点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机制。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三块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在增进民生福祉上走前列、作表率。

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松劲心态,全力筑牢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铜墙铁壁”。

认真办好重点民生实事。今年民生实事已经提交大会,票决确定后,将细化责任,抓好落实。

多层次健全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扶持政策。

全方位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

高水平提升社会治理。健全平安建设工作机制,完善城乡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抓好建筑工地、交通运输、消防、危化、煤矿、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常态化监管。

全面加强

政府自身建设

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

科学理政,打造创新政府。

勤勉为政,打造务实政府。

从严治政,打造廉洁政府。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