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大河报:治理流动污染需跨地区环保机构
来源:本站  时间:2016-03-24 00:00:00  

本报评论员赵志疆

    大河报318日以《邻省的厂污染了河南的村》为题,对安徽省砀山县薛楼板材工业园区内两家企业违法生产殃及河南多个村庄一事进行披露,事件被报道后引发多方关注。日前,涉事两家企业已关停。

    在舆论的持续关注下,污染企业终被关停,但反思不应就此停止——现实生活中,相邻地区因环境污染陷入纷争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多数涉及水污染或大气污染。究其原因,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其危害并不仅限于一时一地,然而,当污染蔓延到其他地区,异地环保部门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查处。对于污染源所在地的环保部门来说,污染创造的效益属于本地,由此造成的恶果则由其他地区承担,难能有严格执法的动力。深受污染之害的民众因此投诉无门、徒呼奈何。

    在流动污染现象不断增多的过程中,一些违法企业甚至刻意通过异地排污来逃避环保执法。扎堆出现在两省交界处的污染企业,到底是企业选址的巧合,还是经过了处心积虑的谋划,外界无从知晓。不过,任由工业园区成为污染源集散地,无论从情理还是法理上都说不过去。针对污染企业,砀山县环保局监察大队负责人表示,有些企业属于违法生产,有些则是典型的黑作坊。环保执法部门既然知道问题所在,为何迟迟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罚呢?从去年年初开始,环保“按日计罚”已付诸实施,如果铁腕执法,污染企业何至于叫而不停、禁而不止?

    实际上,仅凭黑作坊入驻工业园区就足以看出,扎堆出现的污染企业是“污染下乡”的产物,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下”在本地,却污染了他“乡”。毋庸讳言,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引进污染企业,不惜以破坏环境作为发展代价。因此面对的最大阻力是农民维权,但对跨地区污染的不法企业来说,这种风险无疑会小很多。这既是污染企业扎堆此处的关键,恐怕也是当地职能部门长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根源。

    去年114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外发布,其中提出,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习近平总书记就起草情况作说明时指出,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此次发生在两省交界处的污染事件,无疑就是其中一例。以此为镜鉴,跨地区环保机构势在必行,只有让环保执法摆脱地方的利益羁绊和权力干预,才能让环保执法真正“硬”起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