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河南日报:保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
来源:本站  时间:2016-01-28 00:00:00  

本报记者杜君 王平

    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底色,也是永续发展的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三五”要力争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我省应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平衡“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与绿色可持续的关系?怎样充实制度保障“工具箱”,把生态这“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做实?

    连日来,两会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结合自身工作,为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美丽河南建言献策。

    从“傻大粗黑”到“高新精尖”

    环境资源约束形势越发严峻,打破瓶颈、改善环境,必须从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上不断重塑自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支持平顶山、鹤壁等资源型工业比重较高的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重点推进转型发展。这些城市怎么看、怎么干?

    省人大代表、鹤壁市委书记范修芳备受鼓舞:“鹤壁坚持提升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从比较优势和现有基础出发,依托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等35个‘国字号’试点市、示范市和实验区,全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创新型城市。”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以煤为主的鹤壁工业曾结构单一、层次低、链条短。从“傻大粗黑”迈向“高新精尖”,目前,鹤壁大力推进的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两个千亿级,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超五百亿级,镁精深加工、现代家居两个超百亿级产业的工业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递补效应正在凸显。

    同属典型资源型城市的汝州,产业结构也偏重。“为改变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煤炭、铸造等重工业占比过大局面,汝州将重点支持高耗能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更新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支持企业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等。”省人大代表、汝州市市长万英表示。

    从“吃资源饭”到“打生态牌”

    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富省,要促进发展从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

    “绿色是优势、是潜力,也是发展的底线和红线。”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省人大代表、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尤为深刻,“南阳既要保生态、保水质,又要保发展、保民生,决定了必须坚持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之路”。

    为建立保水质、护运行长效机制,南阳坚持硬起手腕“治”,着眼长远“建”,完善机制“管”,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穆为民说,“十三五”将坚持绿色引领,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厚植绿色生态新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治、防、管一体抓,明确了打造美丽河南的路线图。”省政协特邀委员、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朝兴说,绿色关乎民生福祉,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又要保持稳定增长速度,必须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强生态承载能力;强化蓝天、碧水及乡村清洁等环境保护工程建管,提升环境容量质量。

    充实制度“工具箱”形成节约新风尚

    没有严格的环保制度保障,美好的愿景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完善制度机制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导向非常及时,不断充实绿色发展制度保障的‘工具箱’,能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眼前问题,更能防范和平衡长远问题。”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新民对此十分赞同。

    王新民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我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对环境保护推动作用很大。针对我省雾霾天气现状,近期将与政府及环保部门就制定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开展立法调研,争取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绿色发展,处处可为。绿色发展靠理念,靠制度,最终要依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省政协委员、郑州市审计局副局长徐平表示,只有用观念“绿化”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大到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小到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才能真正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