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河南日报:实施蓝天工程 改善大气质量——访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张庆义
来源:本站  时间:2014-05-13 00:00:00  

本报记者徐东坡本报通讯员马书勇 宋德永

    近日,省政府正式印发了《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河南战略高度对我省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安排部署,拉开了全省向大气污染宣战的序幕。5月12日,本报记者就《蓝天工程》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采访了省环境保护厅厅长张庆义。

    “治霾”是政治任务,“蓝天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

    记者:省政府正式印发了《蓝天工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请您介绍一下相关背景。

    张庆义:空气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空气质量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去年以来,包括我省在内的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重度污染的雾霾天气,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媒体和公众对此高度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雾霾天气多发频发,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李克强总理要求,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国务院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各省政府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责任书》。各地迅速行动、强化措施、重拳出击,掀起了治理大气污染的热潮。

    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要求,及时作出了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打造“美丽河南”等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改善招商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提高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力气把环境污染治理好。今年1月10日,省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这是我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省向大气污染宣战的战役进入了全面进攻的新阶段。

    雾霾天气高发频发,环境资源约束加剧,大自然向粗放式发展方式亮起了红灯

    记者:今年1月1日起,河南省环保厅官方网站开始发布各地城市大气环境实时监测数据。数据显示,一些城市大气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请您简要介绍下我省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张庆义:为提升监测能力、服务群众生活、推进社会监督,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我省积极推进PM2.5等监测系统建设。到2013年底,18个省辖市和10个省直管县(市)提前两年全部建成了PM2.5等监测系统,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联网。今年1月1日起,所有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全部开展了PM2.5等监测,并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进行评价,通过环保部门网站向社会实时发布监测数据。

    从目前情况看,我省环境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按环境空气质量老标准评价,今年一季度全省18个省辖市优良天数比例为50.4%,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累计重污染天数达到17天;PM10浓度为167微克/立方米,同比增长12.8%。按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评价,一季度全省18个省辖市优良达标天数比例为30.9%,PM2.5浓度为113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累计达到24%。其中,郑州市优良天数比例为32.2%,PM2.5浓度为107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达到19天。这与国家的年度考核目标差距非常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形势极为严峻。

    可以说,雾霾成为笼罩在城市上空挥之不去的乌云,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表明了大自然向粗放式发展方式亮起了红灯,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治不行、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

    记者:关于雾霾的成因,社会上有不同的说法,请您介绍一下影响我省大气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张庆义:治理大气污染,首先要科学分析成因,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是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机动车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

    从污染成因上看,PM2.5来源十分复杂,既有一次排放的污染物,又有二次反应生成的污染物,涉及工业生产、燃煤、机动车、扬尘等多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等不同,污染来源的占比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初步分析,我省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不合理”、“两个新因素”和“三个不到位”。

    “两个不合理”,是指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总体上看,我省产业结构偏重,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电力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产值约占全省工业产值的60%,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占到工业总污染负荷的30%以上。在能源结构上,我省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全省每年接近3亿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是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

    “两个新因素”,是指机动车污染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日益凸显。我省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13年底达到了1369万辆,其中老旧“黄标车”达到110万辆。研究表明,1辆黄标车的尾气排放量相当于28辆国四标准汽车的排放量;机动车排放的废气中含有颗粒物、氮氧化物等多种有害污染物,对人体危害较大。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是餐饮油烟、印刷油漆、油库、加油站等逸散的大量油气,加剧了颗粒物污染和雾霾天气。

    “三个不到位”,是指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和环境污染治理不到位。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社会责任感,违法排污、超标排污、恶意排污的现象时有发生,加重了大气污染;一些地方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加上环境执法存在取证难、认定难、查处难等问题,也加剧了大气污染。环境污染治理不到位,主要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进度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污染物排放增长的速度。

    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是雾霾形成的主因,气象条件也是雾霾形成的条件之一。雾霾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治理大气污染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攻坚克难打“硬仗”,也要常抓不懈打好“持久战”。

    坚定向污染宣战的决心,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打好“治霾”攻坚战、持久战

    记者:针对大气环境严峻形势,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张庆义:省政府根据国家部署,结合河南实际,制定了《蓝天工程》和《2014年度实施方案》,明晰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蓝天工程》共分为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主要措施、保障机制4大部分43条。目标任务是,到2017年,全省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5%,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优良天数逐年增加,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全省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其中,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许昌、三门峡9个省辖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20%,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5%,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省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为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蓝天工程》从深化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城乡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等5个方面细化了29条工作任务,涵盖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从强化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法治保障、应急保障、科教保障5个方面,明确了14条保障措施。总体上讲是全面、系统、配套、有效,通过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远近结合、科学施策、综合管控,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尽快见到成效。

    记者: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实现,《蓝天工程》规定了哪些具体措施?

    张庆义:按照省委、省政府“兼顾当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治标与治本、抓住主要环节”的基本思路和“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社会监督”的基本原则,《蓝天工程》确立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概括起来,就是“两调”、“三控”。

    “两调”,即加快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强化治本之策。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结构性污染严重,是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本因素。为此,《蓝天工程》提出,把就业容量大、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作为促进产业转型的战略重点,严控钢铁等“两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不再新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严重过剩产业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4年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21个重点行业的淘汰任务。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强度,禁止高硫煤使用,划定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严格控制原煤散烧;实施燃煤锅炉集中治理,推动城市集中供热区内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或拆除,加快产业集聚区能源结构调整;推进“疆电入豫”、“气化河南”、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绿色建筑、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到2017年,全省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70%左右。

    “三控”,即“控尘”、“控车”、“控源”,着力抓住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强化精准治理。

    “控尘”,就是严控城市低空面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点多面广,直接影响大气环境。强化扬尘综合治理,遏制道路交通扬尘,全面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治理。所有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必须全封闭设置围挡墙、地面硬化,到2017年,全省城市施工工地80%以上应达到绿色工地标准。到2015年,重点区域9个省辖市城市建成区快速路以及主、次干道机械清扫化率要达到80%以上。所有储油库、油罐车和加油站2014年要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加强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到2017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主干道绿地率达到25%以上。

    “控车”,就是严控机动车尾气污染。机动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为20%-25%,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甚至可以达到50%以上。尤其是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是汽车尾气排放的大户。为此,要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2014年力争完成28.2万辆淘汰任务。同时,加强机动车环保管理,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气污染检验和环保标志管理制度,2015年在用汽车环保标志发放率达到90%以上;严厉查处无环保标志和冒黑烟车辆。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积极推广环保节能车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提升车用燃油品质。

    “控源”,就是严格控制工业大气污染。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环境容量定项目,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从严控制新增工业大气污染物。深化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火电、钢铁、石化、水泥等重点行业燃煤设施的脱硫、脱硝、除尘治理,在石油化工、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到2017年,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排污强度要下降30%以上。加强冬季采暖期污染管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制订大气污染应急预案,确保不出现长时间严重雾霾天气,降低重污染天气对群众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影响。

    记者:可以说,《蓝天工程》措施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哪些具体特点?

    张庆义:与以往的污染治理措施相比,《蓝天工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是彰显了目标任务的刚性约束。针对颗粒物污染突出的实际,《蓝天工程》以减少雾霾天气为目标,强调大气污染控制目标是降低颗粒物浓度(包括PM10和PM2.5),并强化了对重点区域进行量化考核。省委、省政府把环境空气质量及颗粒物削减目标列入了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订了部门分工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省政府与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一整套目标任务经过上下反复推敲、科学测算,兼顾了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都是硬指标、硬任务、硬约束,是必须完成的刚性任务。

    二是彰显了发展与保护“互促双赢”的科学发展理念。《蓝天工程》把“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进经济发展转型”作为总体要求,体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在措施上突出了防治大气污染和促进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强调从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等方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明确把推动转型升级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主攻方向,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导引,“倒逼”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是彰显了全方位多领域同时发力的治污新思路。《蓝天工程》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坚持属地管理和区域协作相结合,以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为核心,突出能源、工业、交通、建设、农业、生活等多个关键领域齐头并进,加快建立“谁污染、谁负责,多排放、多负担,节能减排得收益、获补偿”的节能减排新机制,从源头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气体、机动车尾气、扬尘等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控制和减排,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科技等多种手段,大力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彰显了部门协调联动合力推进的治污新模式。《蓝天工程》从编制到实施,注重了多部门的合作参与、协同推进,具有起点高、覆盖面广、方法科学、措施有力等特点。省政府专门成立了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明确了环保、发展改革、工信、公安、交通、住建、商务、财政、科技、林业、农业、气象、纪检、监察、组织等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和考核问责,有利于形成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强大合力。

    五是彰显了强化责任强力问责的考核新机制。《蓝天工程》明确提出,地方各级政府是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省政府将进一步强化目标考核,对未完成年度任务的,实施生态补偿扣款、环保“区域限批”和“一票否决”;对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且连续两年持续恶化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对达不到治理要求超标或超总量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依法实施停产治理或取缔关闭。

    六是彰显了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蓝天工程》强调,加快构建“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格局,在明确政府统领责任的同时,强化企业治污减排的主体责任,宣传警示人人既是良好生态的享有者,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大气治理、人人有责,牵手蓝天、你我同行,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大气污染治理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从点滴小事做起,倡导文明、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社会树立“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

    记者:《蓝天工程》设定了到2017年要完成的总体目标,今年我省将重点从哪些方面抓好落实?

    张庆义: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抓好落实是关键。今年是全面推进《蓝天工程》的开局之年,按照省政府要求,我省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分解年度任务,全力抓好落实。按照省政府要求,省环保厅对《蓝天工程》进行了年度任务分解,组织制订了《2014年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按照国家要求,在同比气象条件下,今年我省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要争取比2013年有所增加,重污染天气有所下降,PM10年均浓度比2013年明显下降,争取与2012年基本持平。重点抓好控制城市低空面源污染、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和减少煤炭消费、加强制度建设5个方面36项具体工作。万事开头难,今年是动真格的第一年,时间紧、任务重,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制定的责任分工,抓好落实,确保完成,为实施《蓝天工程》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

    二是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执法监管。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河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河南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地方立法,下决心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监测能力差、执法能力弱等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区域性大气污染排放标准,倒推重点污染源排放浓度限值。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建立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环境执法机制,加强环保、公安、法院、检察等部门执法联动,出重拳、用重典,严查大气污染违法犯罪行为,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三是加强监测预警,提升治理能力。加快完善大气环境监控网络,对重点污染物排放实时在线监控,推动建立省、市机动车排污监管平台。加强环保、气象部门合作,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制订应急预案,推动各地完善应急响应,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确定企业限产停产、机动车限行、扬尘管控等应对措施,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工作。

    四是加大信息公开,推进社会监督。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公布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各地也要在主要媒体上定期发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治污设施运行情况、监督执法处罚等环境信息,重污染行业企业要主动发布环境信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环保社会团体的监督推动作用,鼓励公众监督举报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发展所需。我们坚信,只要全省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蓝天工程》,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持久战,建设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和谐宜居的美丽河南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