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河南日报:生态中原 美丽可期
来源:本站  时间:2013-01-21 00:00:00  
   我们的空气怎么了?连日来,弥漫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大雾中,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三分之一的国土,郑州等地也被裹挟其中。

    延绵不散的雾霾遮蔽了视线,却让我们格外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格外真切地认识到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格外坚定地看重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这一前提。

    拨开雾霾,折身回望,正是得益于贯穿始终的生态文明建设“红线”,青山碧水正浸染广袤大地,绿色发展已踏响时代强音,环保低碳逐渐融入你我生活,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生态中原美丽可期。

    描绘天蓝地绿新画卷

    1月12日,家住新乡凤泉区化纤厂生活区的李大爷步行500米,就来到了附近的公园:“以前可没这好福气,家门口就是采石厂,凤泉人一年吃掉的粉尘相当于一块预制板。”

    李大爷日常生活的巨大反差,源自凤泉区的凤凰山由废弃矿山到森林公园的涅槃重生。5年来,为实施生态修复,当地治理关停污染企业293个,植树造林2445.96万株。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审视中原,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资源环境矛盾的集中期、环境问题的高发期。凤凰山“一减一增”演绎的凤凰涅槃,正折射出一个火热的时代主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和矿区生态恢复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5年来全省完成造林2546.6万亩,森林面积达5756.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2.98%,比5年前增加了2.82%。

    大地披新碧,山河着绿装。一道道绿色屏障不但使全省沙化土地锐减千万亩,还为农作物营造出风调雨顺的小气候。

    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和目标考核,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初步呈现。5年来,项目建设持续求进,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仅“十一五”期间就下降20.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4.02%和17.59%。

    天空更蔚蓝,河水更清澈。一条条绿色“新政”使5年来省辖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超过292天,全省好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44.6%提高到49.4%。

    “没有一个省像河南一样跨越四个流域,能为全国提供生态安全屏障。河南要通过进一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解决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的话是肯定,也是更高要求。

    激活绿色发展新动力

    叫停所有建设项目,投入资金2.7亿元,奋战13个月。2012年最后一天,义马历史遗留的44.992万吨铬渣无害化处置任务全面完成,20年前的“环保欠账”一朝偿还。

    义马付出的代价值得警醒:今天的生产地不能再成为明天的污染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原,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原。“十二五”期间,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我省这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目前又居全国前列。随着经济总量、城镇人口和能源消费持续增长,污染物新增排放量还将刚性增加。

    直面考验,中原经济区如何能在“不牺牲生态和环境”前提下实现科学发展?

    “污染减排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突破口。”省环保厅厅长王照平表示,突出其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能腾出更多环境容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2012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预算管理制度,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

   将有限的环境容量用于重点项目,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12年,全省环保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3502个,项目的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上年同期均明显下降;相对应的是,全省工业投资总额持续增加,六大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7%,比上年提高1.7%。

    “良好的生态也是生产力,它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多排碳空间。”省林业厅副厅长刘有富表示。

    林业生态省实施5年来,全省林业生态效益总价值年均增长5%。《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公报》测算出的森林固碳贡献惊人:2011年全省森林和湿地吸收二氧化碳8713.46万吨,相当于全省当年总能耗排碳量的12.64%!

    绿色不但好看,还能当饭吃。5年来,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发“雁阵效应”,全省林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012年突破千亿元大关。

    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演绎环保低碳新生活

    接连几日,浓雾锁城。打开郑州市城区空气质量信息发布系统,九盏褐红色“严重污染”的警示灯总是刺目地闪烁着,郑州市纬五路一小的学生感叹:“大雾让我憋得慌,好想造个城市‘排雾扇’,赶快把雾排走,让我好好呼吸!”

    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人民日报》1月14日头版刊发的“人民时评”言辞犀利:“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气不好是小事”心态来应对突发情况,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环境负担。

    “同呼吸,共责任。”这份“美丽的责任”是政府的,是企业的,也是每一个公民的。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美丽中国意味着较高的生态文明水平,应将人的生态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加以弘扬。”

    在我省,生态文明观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生活渐行渐近。

    在鹤壁,89岁高龄的农民靳月英,坚持义务植树28年、绿化荒山2000多亩;在新乡,连续6年春节后“第一会”是全市林业工作会;在开封,市民樊珂只有周末全家郊游他才开上私家车,外出用餐自带筷子,出门购物自备袋子;在郑州,作为全国首批开展PM2.5监测的74个城市之一,到2014年,将带动全省各省辖市市区实现PM2.5监测全覆盖。

    许多人懂得了拒绝,少开汽车、少乘电梯、拒用一次性餐具;更多人学会了接纳,接纳节能产品、接纳简约生活。近几年,全省实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500多个,节能空调、节能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年节能超过1400万吨标准煤。

    绿色发展正当时。生态文明的宏大力量,将推动河南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驱动生态中原巨轮驶向崛起振兴的梦想彼岸。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