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科技兴环保 利器破万难
来源:本站  时间:2012-10-24 00:00:00  
中国环境报  2012-10-24

  10年来,环境科技大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丰硕,成为环保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撑。

  科技兴环保战略的提出,是环境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大转折,促使科技真正构成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强大支撑

  环保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我国环保新道路的探索历程,也是环境科技工作在磨砺中不断进步的历史。

  “十五”以来,我国环境态势迅速复杂化,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生产生活污染叠加,点源、面源污染共存,新旧污染物交织,水、大气、土壤污染相互影响,这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从未遇到的环境难题。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强大的技术支持。但在当时,环保方面的重大研究和调查项目较少,基础数据严重缺乏;污染防治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难以形成产业化,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环境科技发展的缓慢步伐必须改变。特别是2006年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的提出,又对环保工作和环境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加快环境科研工作进展,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十五”期间,原国家环保总局强力推动并完成了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确定了“一院两所”(中国环科院、南京环科所和华南环科所)3个直属科研单位。

  2006年,环境科技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

  这一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中有4个与环保有关,原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组织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参与组织实施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3个科技重大专项。

  这一年,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出,加强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这一年,首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召开,提出科技兴环保战略,并成立了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原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两委”)。

  科技兴环保,是适应环境保护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明确了环境科技将在促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中担任重要角色,预示着国家将通过实施环境科技工程,全面提高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

  科技兴环保,科技重大专项是龙头。

  2007年正式启动的水专项是建国以来环境领域中央财政投入最多的科研项目,“十一五”期间,共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了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集成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了“控源减排”的阶段目标。

  2008年,环境卫星成功发射并业务化运行,标志着我国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在青岛浒苔暴发、汶川地震、大连新港溢油、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环保部门根据环境卫星提供的重要信息,采取科学应对措施,确保了生态环境安全。

  科技兴环保,科研投入和能力建设是基础。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向环保部门投入科研经费近50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近100亿元。上海、江苏、四川、宁夏、青岛等多地出台支持环保科技创新的文件,明确经费渠道。在科技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了环保系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零的突破。此外,环境保护部批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26个,与科技部联合批准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科普基地12个。

  科技兴环保,优秀人才是根本保障和潜力所在。

  “两委”的成立,标志着建立最广泛环保“统一战线”的构想开始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进一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山西、河南、新疆等20多个省(区、市)政府也都结合实际成立专家咨询机构,团结各领域专家。

  在“十五”环保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环保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形成了以环保系统、中科院系统和高等院校为主力军的环保科研格局;环保系统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显著增加,环境保护部直属科研院所的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数比例达45%,两位专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两人获得全国专业技术杰出人才称号,1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十年磨砺,科研硕果累累,环境科技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要加强科技支撑,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10年来,环境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科研单位先后开展了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物迁移转化等基础研究;开展了脱硫除尘、有机污染物去除、水体生态修复等大批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了国家环境管理的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仅在“十一五”期间,环保系统就组织实施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300余项,提出环境保护急需的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导则、指南及政策建议600多项,研制各类环境标准样品31个,出版专著100多部,申请专利147项,发表论文2000多篇,相关技术成果在280多个单位得到实际应用,277项成果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励,1项获国家发明奖,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得其体,必得其用。10年来,环境科技转化应用的渠道不断拓宽。我国先后建成了包括工业烟气控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一大批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将最新的环境治理技术转化为各个领域的“三废”污染治理、转型升级以及保障环境安全的生力军。此外,环境保护部会同科技部、商务部批准建设60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成15个,成为发展方式转变和循环经济模式探索的先行军。

  风从虎,云从龙,有带动方能大兴。10年来,重大环境科技专项不断实施。通过“十五”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部分课题,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物、面向水生态安全的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及生物多样性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突破了一批重大环境监控技术。重大专项不仅仅构建了庞大的技术体系,引领了环境科技的阶段发展方向,而且促进了相应领域环境技术的迅速完善。

  10年来,环境科研工作为解决突发事件带来的环境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5年,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发生后,由原国家环保总局会同科技部、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中科院等部门以及吉林、黑龙江两省,组织编制的“松花江重大污染事件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与对策技术”,包括20个课题,圆满完成松花江的污染治理和生态改善的科研工作。

  2008年,为应对50年未遇的雨雪冰冻灾害,环境保护部及时组织编制《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保护应对技术措施》,为消除潜在环境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

  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7项应急技术规范或标准,开展了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研究。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有关单位以及四川、陕西、甘肃等重灾省份的环保科技工作者,攻克了次生环境灾害预防、消毒杀虫剂危害防治、饮用水源地监测、堰塞湖环境风险防范等技术难题。

  10年来,环境科技的累累硕果为污染物减排立下汗马功劳。

  面对“十一五”期间减排的严峻形势,环境保护部先后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以及20余项技术政策、30余项工程技术规范和6项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在行业污染减排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比如,针对钢铁、有色、农药、轻工等减排重点行业,组织筛选了70多项污染减排重点技术,发布了17项排放标准和6项清洁生产标准。

  环境科技的不断突破,带动环保产业大发展,强力助推发展方式转变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见到实效,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节能环保产业是否发展壮大起来。

  10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年收入总额由“十五”初期的不足1700亿元,增长到“十二五”初期的超过1.1万亿元,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环境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空气污染治理领域,脱硫产业的发展最有代表性。2002年初,《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颁布以后,脱硫技术发展迅速。相关科研单位、企业,通过引进吸收、自主创新,在短短数年时间内,石灰石—石膏法、旋转喷雾干燥、磷铵肥法等多项技术被成功开发或应用。10年间,我国脱硫设施建设规模也迅速达到并超过欧美用了二三十年才达到的水平。仅“十一五”期间,全国就累计建成5.78亿千瓦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火电脱硫机组比例提高到80%。

  在起步较早的生活污水处理方面,10年来,在超大型、大型和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带动下,相应单项技术设备或配套设备不断升级,成套装置、膜分离装置、新药剂等不断推陈出新;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常规污水处理工艺的技术改进与创新取得较大突破;小型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的研究和应用日趋增加。10年来,生活污水处理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并投运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800余座,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亿立方米。

  作为环保产业后起之秀的垃圾处理行业,短短10年间历经了技术路线转变——技术引进消化——自主创新的巨大变化,卫生填埋、大型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渗滤液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理等各项技术迅速完善。比如,由我国自主创新的低能耗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集成技术及装备,不仅规避了进口技术设备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且能耗仅为同类技术的30%~50%,运行费用为同类技术的60%~70%,获得2011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

  10年来,我国环保技术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在火电厂脱硫脱硝、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高效除尘与细微粉尘控制、大型垃圾焚烧及烟气处理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突破,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在科技兴环保战略的进一步推动下,环境科技创新、环境技术管理、环保产业培育和科技支撑保障等体系将更加完善,环境科技也将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更加强大坚实的支撑。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