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间隔10秒
郑州日报:关注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 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市水务局负责人就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来源:本站  时间:2018-03-22 00:00:00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六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一届“中国水周”。我国2018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社会”。昨日,市水务局局长张胜利就节水型社会建设、河长制推行、生态水系建设、水污染防治、地下水压采、防汛抗旱等方面的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92%

问:近年来我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主要做法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后我市如何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答:我市自2006年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编制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节水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9月,我市被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称号。

我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着力抓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全市发展战略全局。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节水优先理念,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总体思路,制定了“留住天上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通过对水资源的总量控制、科学配置和全面节约,不断提高水资源、水环境的支撑保障能力。

二是健全法规体系,持续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法制保障。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郑州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和《郑州市饮用水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法规,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制保障。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限制了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有效缓解了城市水资源压力。

四是严守“三条红线”,扎实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我市通过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各项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三条红线”控制指标。

五是大力开发利用非常规水。市政府投资2.3亿元建设了沿三环中水利用管道工程,供三环沿线单位使用;郑州新力电力有限公司投资配建了中水管网,年取中水860万立方米;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学校和单位也先后建设了一大批中水、雨水利用工程,全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达20.81%。

六是压采保护地下水。2016年1月,市政府印发了地下水压采实施方案,并把压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全市压采地下水7637万立方米,地下水位稳步回升,漏斗面积逐步缩小。

七是抓好典型示范。2006年以来,市政府每年投入600万元开展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型小区建设,目前全市节水型企业达到79个、节水型单位409个、节水居民小区45个,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推动效应。

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GDP)用水量下降到9.2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2.48%;城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达到了20.81%;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0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人均日用水量下降到71.77立方米,全面提高了用水效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我们要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用水效率,全面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进一步创新节水新思路,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以用水方式转变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发改、财政、水务、城管、建设、环保、园林等各部门的积极性,进一步打好节水“组合拳”。三是坚持节水优先,进一步强化用水管理。四是加大政府资金引导力度,进一步推动社会资本合作。五是加强水行政执法,重拳打击水事违法行为。

贾鲁河将成郑州最长生态廊道

问: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被列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九大支撑工程之一,也是郑州市生态水系头号工程。请问目前工程进展如何?工程完工后,将会对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发挥怎样的作用?

答:贾鲁河发源于新密、新郑两市,全长256公里,其中郑州境内河段长137公里。本次治理范围为尖岗水库至中牟大王庄弯道,全长96公里。该工程总投资158亿元,包括河道整治工程、生态绿化工程、截污治污工程、水源工程四部分。其中,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内容为河道治理和湖泊开挖,计划2018年6月底基本完成各项工程建设;生态绿化工程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绿化工程、铺装工程、建筑工程、小品工程、体育设施、海绵城市、给排水工程、景观照明工程、智慧工程等,计划2019年上半年全部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截污治污工程建成后可将现存排污口9.35万吨/日污水全收集;水源工程主要为牛口峪引黄调蓄工程,争取2018年6月份试通水,年底完成全部工程建设。

该工程紧紧围绕“安全河、景观河、生态河、文脉河和幸福河”建设目标,着力打造百里青山绿水长廊。工程全部建成后,总占地面积达24.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达7.9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16.7平方公里,水质保持在Ⅳ类以上,将对涵养地下水、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和区域空气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修复水生态发挥积极作用,为提高郑州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坚强保障。该工程植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湿地利用等新理念和生态、文化、景观、体育、旅游等新功能,部分节点按照 5A级旅游风景区标准建设,创造舒适、优雅的水陆城市景观,将大大提高郑州城市品位和形象,提升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届时,贾鲁河将成为郑州最长的“生态廊道”、一条生动的“百里画卷”和郑州市的新“名片”。

全域生态水系芳容初现

问:我市生态水系建设情况如何?

答: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生态水系规划建设,先后实施了一大批生态水源和河道治理工程,初步形成了“六纵六横三湖”接近自然生态的城市河湖连通体系。为优化提升生态水系建设水平,2013年,我市按照“全域水系、循环水系”理念,高标准编制了《郑州都市区生态水系全面提升工程规划》。2014年6月,该规划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启动实施。规划实施完成后,我市水域面积将由33.45平方公里增加到139.73平方公里。

在水源工程建设方面,重点实施牛口峪引黄调蓄工程、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石佛沉沙池至郑州西区生态供水工程等三大水源工程。牛口峪引黄调蓄工程承担着向贾鲁河等城区河道生态供水的重要任务,今年年底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一期工程已完成,年底完成二期建设任务;石佛沉沙池至郑州西区生态供水工程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计划于今年完成建设。

水生态水景观提升工程方面,以实施贾鲁河和索须河治理为重点,引领带动城市生态水系景观形象全面提升。贾鲁河综合治理项目正在实施,完成后将新增水面9200亩、绿化面积8200亩,进一步提升郑州市区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品位;索须河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分4段实施,天河路节点、北四环桥节点已完工,花王桥至中州大道段和中州大道至祥云寺段年底前建成,将新增河道水面1396.5亩,新增绿化面积1588.5亩;今年,开工建设大运河通济渠段生态提升工程。

我市生态水系建设坚持“全域水系”理念,实现整体规划、统一设计、统筹推进、有序实施。航空港区结合园博园建设,实施了兰河、梅河生态整治,完善了园区水系;郑东新区龙湖、龙子湖、象湖先后蓄水连通,魏河、七里河下游生态治理正在加快推进;经开区规划建设“蝶湖、荷湖”,打造“龙渠、凤河”系列景观水系;高新区治理须水河,实现天健湖蓄水;上街区大力推进“一河一库五湖四站”工程;荥阳市围绕“四库一河”开展水系连通和生态提升;新郑市着力构建“一轴、两带、四片区”的城市生态水系布局;中牟县连通了雁鸣湖、鹭鸣湖、国家农业公园等生态水系。郑州全域生态水系芳容初现,各地将会重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画面。

郑州河长制工作领跑全省

问:河长制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请问目前我市河长制进展情况如何?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2017年,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事关中央决策落地、事关环境治理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福祉的一项重要大事,实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工作目标。全市4个开发区,11个县(市)区,162个乡(镇、街道)的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出台。按照“4+1”模式,我市全面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加河湖库巡护人员组成的河长组织体系。全市共设立河长2416个,其中市级河长11个、县级河长127个、乡级河长1102个、村级河长1176个,河湖巡护员1197个。工作制度建设方面,我市在水利部规定制订的6项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增加了局际联席会议、河湖库巡查、年度工作会议和对口单位协助市级河长工作等4项河长制工作制度。

在推行河长制工作中,我市主动将全市湖泊、水库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形成全水域河长;设计制作了郑州河长制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并广泛应用到河长公示牌及各项工作之中;把河长制工作纳入全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市直单位绩效考核、领导干部任职考核和郑州市农田水利建设“中州杯”竞赛评比四个考核内容,促进了河长制工作有效落实。编制了全市推行河长制的103条河流、16座湖泊、127座水库的河湖名录,组织了全市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并邀请相关专家对一河一策成果进行了过程初评;树立1400余块河长公示牌,向社会公示各级河长名单及监督电话,受理处理举报12起。

郑州河长制工作在水利部、环保部多次检查中都得到高度评价,在省验收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

2018年,我市将重点完成八项任务,全面统筹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落实。

一是全面落实河长管河护河的责任。积极组织河长巡河调研,建立河长水质监测断面体系,设置举报受理平台,对河长实行差异化考核。

二是实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三年行动。全面落实湖长制工作,抓好一河(湖)一策编制实施,完善推进河长制工作长效机制。

三是开展全市节水行动。围绕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开展全民节水行动、农业节水行动,推动工业节水、水效领跑者行动和合同节水试点工作,持续抓好节水型社会创建和节水技术推广等工作。

四是持续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任务是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和规范整治、城镇生活污水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交通运输业水污染防治及防治地下水污染。

五是组织农村水环境专项治理。突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整治,开展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等工作。

六是开展水生态修复工作。主要是加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开展湿地农业、湿地涵养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作,努力恢复河流基本生态属性。

七是开展河湖管理综合整治行动。持续开展“三清一净”河流清洁、河湖专项整治、河湖综合执法等专项行动。同时,完善应急执法机制。

八是推进河长制基础性工作。做好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建成河长制信息平台管理系统,加大河长制宣传力度。

超深层地下水位回升7米多

问:推进地下水压采工作,我市成效如何?

答:按照河南省有关方案要求,郑州市2015年至2020年地下水压采任务为6349万立方米。2016年郑州市共压采4506万立方米,处置井数751眼;2017年郑州市地下水计划压采700万立方米,实际压采3131万立方米,处置井数1717眼,两年共完成地下水压采量7637万立方米,提前完成2015年至2020年压采任务。自压采工作开展以来,郑州市地下水位稳步上升,2017年郑州市浅层地下水位、中深层地下水位、深层地下水位、超深层地下水位分别回升1.24米、5.85米、5.19米和7.42米,对应的漏斗区面积分别缩小50.82平方米、32.53平方米、45.58平方米和36.86平方米。

推动行政权责运行规范化

问:我市水行政审批和“五单一网”制度改革情况怎样?

答:市水务局按照全市统一安排,推进“五单一网”建设,2015年依法梳理权责,共理清、确认市水务局权责清单115项,对所有执法工作进行了定责、定岗、定人,录入市执法系统,并上网公示,进一步推动市水务局行政权责运行规范化。

抓改革,推进 “两集中,两到位”。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推进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办事大厅集中,保障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建立了“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机构履职、一枚印章签批”的行政审批新机制,设立了行政审批处,专职负责行政审批工作。

抓制度,规范行政审批。建立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度和实行“日清周结月通报季公示”制度;制定制度理顺了行政审批服务和监管的前延后伸职能。

抓服务,及时调整权责。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及新的规章,及时修改权责清单,调整为113项。今年还将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适时调整行政权限。

多措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问: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答:2017年,按照市政府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要求,市水务局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结合水务工作实际抓好落实,成效明显。

采取的主要举措有:

一是把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列入年度水务工作重点,成立了以市水务局长为组长的水染防治攻坚战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对我市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水务重点工作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水务重点工作的责任进行分解,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三是进一步完善水量调度方案,积极采取生态补水、水资源置换等措施,维持河湖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环境流量。

四是强力推行河长制,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和河湖库巡护人员组成的河长组织体系,形成了市级河长制工作10项制度,全面展开一河一策编制。市级河长巡河18次,县级河长巡河259次,乡级河长巡河1903次。

五是加强水源地保护。重点对作为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尖岗水库和常庄水库加强监管和整治,关闭拆除了附近污染企业及饭店,查处制止了7起倾倒垃圾渣土等污染水源的违法行为。

六是加大考核力度。制定下发了《2017年度郑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方案》,成立督导小组进行督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

五年建设

12个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

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水利设施的基础保障作用很重要。近年来,我市在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答:近年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采取了这样几项措施:

一是认真实施市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近五年,我市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截至2017年底,市财政预算安排资金1.23亿元用于小型水源、节水灌溉等项目建设,发展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2.44万亩。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有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二是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项目规划2012年由郑州市政府组织编制,规划在2012~2020年建设19个“智能、节水、规模、高效”的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涉及新郑市、登封市、新密市、荥阳市、中牟县5个县(市),总投资16.97亿元,平均每个乡镇投资0.77亿元。2013~2017年,郑州市共批复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8.7亿元,其中,市级资金5.8亿元、县级配套2.9亿元。项目共新增和改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9万亩;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低压管灌水利用系数由大水漫灌的0.65提高到0.85,喷、滴灌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0.9;滴灌技术结合根部灌溉可节肥50%,每亩粮食作物可增产100公斤,实现了节水、增产、增效的目的。

六个方面发力做好防汛抗旱

问:5月份,我市就将进入汛期。今年我市的防汛抗旱形势如何?将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答:我市地处黄淮两大流域,年降水多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据预测,今年我市的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情况可能会多发频发,旱涝并存,区域性暴雨和干旱可能重于常年,防汛抗旱形势总体比较严峻。

今年全市防汛抗旱工作将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六项:一是不断强化责任落实,明确各级防洪工程和抗旱责任人并在媒体公示;举办全市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岗位培训,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应急指挥能力。二是汛前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安排防汛抗旱工作任务。三是汛前开展检查督察,全面排查各类防汛安全隐患,把风险化解作为重中之重,及时修复水毁工程,切实解决安全隐患。四是修订完善各类方案预案,备足备好防汛物资,组建抢险救灾队伍,开展防汛演练,提高防洪抢险应急保障能力。五是大力推行“智慧防汛”,及时传递汛情旱情信息,强化监测预警和防汛调度。六是做好抗旱准备,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配与管理,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和重点地区生态用水安全。

680万郑州人喝上丹江水

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郑州段通水3年多来,综合效益如何?

答: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郑州段通水3年多来,水质一直保持优二类水指标,已累计向我市供水12亿立方米,日供水量130万立方米,受益人口达680万人,丹江水已成为郑州市区和沿线县(市)区的主要供水水源。

具体来说,丹江水入郑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极大缓解郑州市的水资源紧缺状况。郑州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南水北调通水前,郑州市城市主要供水水源是地下水和黄河水,县(市)主要是地下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我市水量5.4亿立方米,为我市的城市发展提供了较高的水资源保障。

二是有利于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了郑州可靠的水源,使城市建设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工程促进了郑州地区经济发展,也将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从而加速农村人口向附近小城镇和城市转移。

三是极大地改善郑州市农业发展环境,对确保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有利于改善受水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干旱灾害的能力。

四是有利于郑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品味提升。工程通水后,沿线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用水矛盾得到缓解,置换出来的黄河水将用于生态水系建设,因缺水而萎缩的湖泊、库区也会部分重现生机。特别是总干渠在郑州市境内渠道水面达1.5万亩,相当于百亩水面的湖泊150个,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将起到很好作用。

郑州水文化建设将全面启动

问:在推进水文化建设方面,我市有哪些打算?

答:2017年,市水务局制定了《“水润郑州”郑州市水文化建设发展工作实施意见(2017~2020)》,下一步我市水文化建设将以该文件为指导,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全面启动实施。

我市水文化建设主要有四项任务:

一是深入调查挖掘,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对全市域内现存水务遗产的分布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建立水务遗产数据库,编写郑州水文化遗产实录。同时,认真分析总结郑州市水务遗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水务遗产的保护对策。

二是大胆创新实践,构建具有郑州特色的河湖水文化展示体系。在全市河湖库治理工程中,策划一批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建设区域,把文化元素融入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推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理念创新,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品位。

三是弘扬历史资源,传承郑州优秀水文化。编辑出版一套郑州水文化丛书,在全市水务系统成立水文化研究创作机构,创建一本水务综合性期刊。同时,加强与文化、旅游部门的合作,使郑州优秀的水文化传统得到继承和弘扬。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夯实水文化建设基础。组织丰富多样的水文化宣传活动,不断扩大水文化传播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